因為國家已經發現了,培訓機構進入教育之後,教育已經成為了一個零和博弈。培訓機構就像一個公開的葵花寶典,你練就要自宮,但如果你不練,別人練了就可能滅你,最後大家都自宮,但誰也沒有成為武林高手。培訓機構也是一樣,你上了,就要自宮到童年 ,你不上就可能失去上大學的機會,最後大家都去上,但上大學的總名額並沒有增加,只是大家的童年都沒有了。所以,這是一種典型的零和博弈。
國外其實也有這樣的例子。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常春藤橄欖球聯校為了提高成績,紛紛加大訓練,但結果發現,賽季結束的時候各隊的排名和以前差不多,因為大家都在加大訓練,相互的差距並沒有拉開。加大訓練反而影響了學生學習,最後大家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規定春季訓練限定為一天,這樣一來,比賽時失誤很多,但因為不是職業聯賽,觀眾的要求並不高,反而因為技巧少了,競爭更激烈,賽事更火暴,而學生也沒有多浪費時間。
國家出臺這個雙減,其實也有這個意思,但問題是,誰能保證學生們都聽國家的,不去補課呢?不讓機構補,可以請私教,或者家長自己教。最後還是回到了零和博弈,而且博弈的成本更高了。據說北京海澱一個名師的補課報價就是二百萬。
而在市場上還有一個例子,因禍得福避免了零和博弈,就是煙草。以前煙草為了推廣,往往會打廣告,他們打廣告的目標是爭取競爭對手的客戶,以及不讓自己的客戶被搶走,所以總的客戶並沒有增加,只是各煙草公司增加了很多的廣告費用。最後,國家出臺不準煙草打廣告,一開始大家覺得不滿,但發現大家都不打以後,客戶總量沒減少,大家反而少了一大筆廣告支出,反而利潤增加了。
所以,怎麽讓這個雙減落到實處,還要多想辦法,多研究博弈論。
我們的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選擇,我們可以通過博弈論的知識幫助我們的選擇優化一些,累積起來就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