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課堂趣味性,可以讓學生學習過程更輕鬆,讓課堂氣氛更好,讓學生聽課更認真,讓學生與老師的感情就更深厚,就連做作業都更積極!
增強課堂趣味性,還可以有效提高機構試聽轉換率、老生續費率、轉介紹率…
那麼,我們可以透過哪些技巧來增強課堂趣味性呢?
一是塑造獨特聲音,二是趣味化內容,三是誇張化動作,四是道具加持。接下來我們分別來看看:
技巧一、塑造獨特聲音
聲音,這裡指的是我們說話時發出的語音、語調、語調。
獨特的聲音不但可以增強課程的趣味性,還可以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易中天老師,他獨特的語音語調,不僅帶給課堂許多趣味,也給人留下來深刻的印象。再例如80、90後熟知的周星馳的配音,其尖銳的音調,誇張的語氣,給觀眾帶來歡樂的同時,也在觀眾心中留下了久久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甚至很多人聽到了類似周星馳配音的聲音,都會豎起耳朵仔細聽一下這個人要說什麼。
那麼,教師可以透過哪些方式塑造獨特的聲音呢?
1.外地方言
常說普通話的老師,突然說出蹩腳的方言,能增強教師整體的幽默感,讓學生開心的同時,吸引學生注意。尤其是網路上比較火的方言,例如天津話「介娘們可不像好人吶」。當然,教師要使用類似語句時,自然是需要加工一下的,例如要誇獎學生時改為“介學生咋看著這麼可愛吶”;再比如有孩子上課總愛弄出聲響,可以用河南話批評他“你看你這是弄啥嘞”;再比如要問學生好還是不好,也可以用河南話“中不好嗎”。
2.中洋結合
中洋結合,也就是一句中文插入幾個英文單字,或是按中文文法把一句話翻譯成英文,這算是比較常用、也比較老的搞笑方式,雖然是個老方法,但一直以來都有不錯的效果。從最初電視節目上爆火的“what are you 弄啥嘞”,到抖音上爆火的“you see you,one day day ,just only eat eat,you see see you fat”,可見中洋結合的方式確實有課堂引爆氛圍的效果。
當然,這裡要注意的是,對年齡較小,還沒學過英語基礎的學生,就不建議用這個方式了,避免將學生給帶偏了。
3.模仿卡通形象的聲音
模仿學生熟悉的卡通形象的音調,不但可以起到調動課堂氣氛的作用,還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灰太狼「我一定會回來的」;再例如葫蘆娃「爺爺,爺爺,快放了我爺爺」;再比如《熊出沒》中光頭強「惹我光頭強,熊熊變綿羊」和熊二的「熊大、熊大,光頭強又來砍樹啦!」他再如《小豬佩奇》中「佩奇」中又是伊佩奇的小豬,等等了。
4.模仿異性聲音
模仿異性聲音,也就是男老師模仿女性聲音,女老師模仿男性聲音。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專心聽老師講接下來的內容,還可以讓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就像宋小寶在喜劇節目中演繹的妃子,賈玲模仿的騰格爾,就是不但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更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巧用結巴
在許多場景下,都可以採用結巴的方式來帶動氣氛,提升教師的幽默感。例如課堂上點學生起來回答問題,可以是“就就就小花來答吧!”再比如讓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可以是“不不不不在課堂上說話行行不行?”
技巧二、趣味化內容
這裡的內容指的是我們透過語言、文字或隨筆畫表達出來的事物,趣味化內容,就是讓事物的表達更有趣,例如段子就是趣味化內容的一種。
在課堂上,教師透過語言、文字或隨筆畫表達的主要事物就是學科知識,單純的講知識內容,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甚至瞌睡的現象,學生不聽講,何談授課效果呢?
所以,教師要趣味化上課內容,透過有趣的內容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歡笑聲中學到知識。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同音字製造段子
同音字製造段子是比較簡單的一種方法,也就是透過相同發音,但不同漢字、不同意思的兩個字、單字、句子等製造出幽默段子,例如我們最常聽到的笑話:教官讓“報數”,結果學生真的跑去“抱樹”。
教師只要確定了自己的課堂主題,就可以根據課堂主題去找幾組同音字,自己製造出幽默且符合課堂主題的段子。
最常用這種方法製造段子的是文化課,先講一個同音字段子,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後,再拋出今天要講的主要內容。
此外,所有教師,都可以在課堂過程中利用同音字與學生對話,來提升自己的幽默感,通俗點講,就是諧音梗。例如網路上爆火的段子,小明問:你有《時間簡史》嗎?小紅回答:我有時間也不撿那玩意兒啊。
當然,我們在製造段子的時候,可以用語言,可以用文字,可以用隨筆畫,還可以二者或三者合一。
2.製造反轉
這種方法也比較簡單,先說一件事或先表達一種情緒,隨後立刻轉變事件的重心或轉變自己的情緒。
例如:你回答的這是個啥玩意兒?全被你說中了,太對了,你真棒!
再例如:切洋蔥的時候我總是閉著眼睛,以為這樣就不會流淚了,但當我切到手的那瞬間,我還是流淚了。
3.改編歌詞活躍氣氛
這是非常好用的一種方法,尤其是改編在學生圈裡特別流行的歌曲,不僅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瞬間拉近自己和學生的距離,因為你會唱他們的歌,你的思想很年輕,同時閱歷又很豐厚,學生就特別喜歡和你做朋友。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師,他就曾經改編過《對面女孩看過這首歌》,改編的內容是這樣的:對面的同學看過來,看過來,看過來,我講的課文很精彩,請不要假裝不理不睬;對面的同學看過來,看過過來,看過來,不要被我的聲音嚇壞,其實我很和藹。
當時,這首歌是非常火紅的,當老師唱起來的時候,整個班都沸騰了。之後所有學生,包括非常內向的學生都愛主動和這名老師交流了。
當然,現在時代不同了,《對面女孩看過這首歌》變成了老歌,學生現在多數愛聽TFboys的歌,老師不妨改編一下試試看。
4.把老師變成故事主角
說故事相信很多老師都會,只是現在網路如此發達,學生們接收的訊息非常多,你講的故事如果不夠精彩、不夠搞笑,那麼是無法帶動課堂氣氛的。
很多老師都有說故事的天賦,隨便一個故事到了這些老師嘴裡就變得異常精彩。那沒有說故事天份的老師,要讓故事變得精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老師變成故事的主角。這個老師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機構的其他老師。
例如和學生講自己和其他老師的故事:「昨天我休息,和小胖老師一起去吃火鍋,點的菜加起來一共三十盤,可剛開始上菜,老師我一股便意來襲,是忍不住的那種,不得不先去上個廁所。誰知一回來,桌上只剩空盤了,筷子撈了,鍋裡也沒了。 ?
其實,這個故事如果換成第三人稱,就非常一般了,甚至可以說不精彩,但是當主人變成老師本人之後,學生是有畫面代入的,他會想像現在這個給自己上課的老師便意來襲時候是什麼著急的樣子,會想像小胖老師趁機狂吃的時候是什麼樣子,自然就會覺得這個故事有意思、好玩,從而願意跟著老師繼續認真聽。
技巧三、誇張化動作
百科上對動作定義是:角色五官位置的變化(即表情變化)、角色肢體位置的變化(即動作變化)和角色與所處環境相對位置的變化(即運動距離的變化)的過程。
這裡的動作,指的是教師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搭配一些肢體語言來強化學生感觀的一種表達方式。同樣的,動作也是某件事、某個人、某種性格、某種特定情境的標誌。誇張就是對動作的一種修辭手法,達到讓人印象更深刻的目的。
例如課堂上講到“小”,常規動作可能就是用拇指和食指比一下。誇張的動作,可以是在黑板上輕輕點一下,再快速拿開手或是跳開,怕點多了。這樣子表達“小”,有種滑稽的成分在裡面,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更容易讓學生記住你所講的知識。
另外,補充一下,教師還可以為自己的人設準備一套誇張版的標誌性動作,讓學生看到類似的動作,除了開心之外還能夠想起你。例如小品演員文鬆的標誌性動作就是蘭花指,之後只要看到蘭花指,就能想起這位小品演員。再例如功夫巨星李小龍的標誌性動作就是“啊打”,讓人們只要看到類似動作就能想到李小龍。
當然啦,使用以上3個技巧雖然會有不錯效果,但也並不是所有老師都適合,比如有的老師天生就比較害羞,發不出幽默的聲音,說不出幽默的內容,更做不出誇張的動作。怎麼辦呢?那可以用第四個技巧——道具來加持。
技巧四、道具加持
這裡的道具指的是:用來引出上課內容,或是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工具。
課堂道具最好是和這次課堂授課內容相關度高的工具,像我們這堂課要讓學生了解地球,我們可以拿一個地球儀。
當然,不可避免的有一些主題是找不到合適的道具的,就算找到了,價錢也會比較高。那麼,我們可以準備一些有揭秘性、未知性的一些道具,來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小魔術道具,透過表演魔術吸引學生注意力,並承諾只要上課表現好,課程結束後就把這個道具送給學生,學生想要研究這個魔術道具,就需要先得到這個道具,想要得到,就要好好聽課。再例如抽籤道具,抽到誰,誰就要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這個過程給學生感覺會比較刺激,既想被抽到,又怕被抽到後回答不上來,自然也會認真聽課。
以上就是Aliya給各位老師分享的增強課堂趣味性的全部內容,我們講到,教師要增強課堂趣味性有4個技巧,分別是塑造獨特聲音,趣味化內容,誇張化動作,道具加持。
其中,前3個技巧並不適合所有老師,例如有的老師天生就比較害羞,發不出幽默的聲音,說不出幽默的內容,更做不出誇張的動作。在短期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第四個技巧-道具加持。
最後再囉嗦一句:老師們在使用以上技巧時,一定要貼合自己的課堂主題。因為我們增強課堂趣味性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的更好,而不是單純的為了有趣而有趣。
發佈留言